八月的一個午后,納涼的老人們接過志愿者遞來的宣傳頁,指著上面的條文熱議不停。“你看這彩禮標準,5萬元封頂,比前幾年少了一半還多!”王老漢的欣喜溢于言表。不遠處,融入移風易俗元素的快板、小品、秦腔等百姓喜聞樂見的節目正熱鬧上演,清脆的節奏伴著微風傳遍街巷。這生動一幕,正是永登縣推進移風易俗、培育文明新風的真實寫照。
文化浸潤:讓文明新風直抵心坎
“以前總覺得結婚得大操大辦,不然沒面子。”剛走出村里“道德講堂”的張大爺笑著說,“聽了宣講才知道,龍泉村的郎世平夫婦嫁女兒分文未取,小兩口零彩禮成婚,日子過得比誰都紅火。”在永登縣,196個村、社區的“道德講堂”成了傳播文明的主陣地,1000多場宣講用身邊人講身邊事,讓婚事新辦、白事簡辦的理念如春風化雨般深入人心。
“要不是村里出面調解,我家小子這婚事差點黃了。”紅城鎮華山村的李萬德至今感激不已。春節前兒子訂婚遇高額彩禮,女方是徐家磨村的。華山村“五老”服務隊隨即聯系徐家磨村紅白理事會,共同上門協調。依據縣里出臺的標準,雙方最終達成共識,8.8萬元彩禮女方當場全額回贈,還倒給女婿2萬元助購婚房。這樣的案例,在永登縣已有12起。
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“頑疾”,永登縣開出精準藥方:彩禮不超5萬元,婚宴席不超15桌,每桌花費控制在900元以內,隨禮標準分檔明確……柳樹鎮的張嬸算過一筆賬:“以前隨禮最少200元,現在鄉親間100元封頂,一年能省下上千元。”更讓她欣慰的是,“厚養薄葬”成了新風尚,“我家老伴常說,活著時好好孝順,比去世后擺排場強百倍。”
機制護航:讓新風正氣扎根生長
“這村規民約是我們自己定的,誰也不能破例。”大同鎮郭家墩村村民指著墻上的條文說。全縣185個村修訂的村規民約,都將移風易俗寫入其中。紅白理事會的大爺大媽們更是忙前忙后,誰家有紅白事,他們提前上門提醒標準,現場幫忙操辦,事后還在道德評議會上傳達評議結果。
在永登縣西部山區,每年春節前后有過“本年”的習俗——成年人逢49、61、73(虛歲)等本命年大擺壽宴。七山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今年早部署,排查出61歲以上過“本年”人員248人,并發出倡議:黨員、公職人員不辦壽宴,群眾61歲以下不辦,73歲以上簡辦,堅決反對大操大辦。網格員(社長)與紅白理事會成員逐戶上門勸導,贏得群眾拍手稱快。
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尤為關鍵。全縣黨員簽訂《移風易俗承諾書》,帶頭簡辦婚事、不搞攀比。民樂鄉漫水村文書溫發榮今年嫁女兒,男方送來6萬元彩禮,他當場退還1.8萬元,剩余部分全部給女兒置辦嫁妝,宴席只擺了8桌,每桌餐費800元。
新風拂面:城鄉遍開文明花
該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將移風易俗融入各類實踐活動,組織宣講隊進村解讀政策,發動文藝輕騎兵用藝術形式演繹新風尚,通過“積分制”“星級戶”評選,讓踐行文明的村民得實惠、受尊崇。同時,社會工作部組建的志愿者活躍在村組一線,婦聯的好家風評選活動讓孝親敬老蔚然成風,民政部門的殯葬改革宣傳觸達每家每戶。
如今的永登,變化看得見、摸得著。今年苦水鎮“5·20”集體婚禮上,8對新人身著傳統禮服,以一場簡約浪漫的儀式宣告幸福,沒有豪車列隊,卻贏得滿堂喝彩;武勝驛鎮的“孝善養老基金”讓子女按月繳費、村集體再補貼,敬老愛親化作實實在在的行動。
傍晚的永登縣城,華燈初上。人民公園、全民健身廣場及各社區廣場上,大媽們跳著新編的“文明新風舞”;村委會、社區公示欄里,“紅黑榜”清晰展示著鄰里的文明事跡;街頭巷尾,“婚事新辦”的宣傳畫與萬家燈火交相輝映。正如當地干部群眾的共識:“移風易俗不是一陣風,而是要讓文明成為永登人骨子里的習慣。”(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葛強 通訊員 焦述賢)